110 = =2011/3/12 19:48:00
这个挺有用的,而且实施起来也不困难,如果只有几十秒的话,就算来不及逃生也能准备好急救包之类的
PS:我觉得霓虹大部分自救措施是建立在房屋质量良好,地震也不会塌的基础上= =
--------------------------------------------------------------------------------------------------------------
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是: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やってみましょう。
116 = =2011/3/14 16:11:00
@超级实用小百科:地震时的安全三角带,你知道么?请转发给你的朋友们,以备不时之需! 原文转发(12283)|原文评论(954)
118 = =2011/3/14 16:23:00
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是: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やってみましょう。
=============
这个必然是假的= =
要是这个有用要地震局做什么
科学松鼠会:【磁铁不可能预报地震】猴戏:“即便地球磁场因地震有变化,异常的量级都在0.000,000,001特斯拉,用小磁铁这么粗糙的工具是测不出的,就像拿皮尺去量原子半径。”拇姬:“电吹风、电风扇的磁力强度都大于这个数量级,如果这方法有效,那你开一开电风扇就预报出地震了。” http://sinaurl.cn/htyn5r
三角区是这样的
@谣言粉碎机:#谣言粉碎#微博盛传的地震救命法宝“生命三角”是怎么一回事? 。倡导者道奇?库普将他的“生命三角”吹嘘成是唯一活路。而实际地震中,所谓的“生命三角”可遇不可求。这个借“生命三角”自吹自擂的“救援专家”,很可能只是个沽名钓誉者。http://sinaurl.cn/ht4pch
@科学松鼠会:“伏地、遮挡、手抓牢”口诀是更好的选择。
132 = =2011/3/14 19:41:00
抗震技术包括传统的抗震技术、隔震技术以及消能减震技术。隔震技术不仅保护结构本身,还保护结构里面的东西。传统抗震是加强结构,而隔震结构是通过设置一个柔软层,使到变形集中在柔软层,“以柔克刚。”据悉,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安全性将提高4倍到8倍。但每平方米造价将增加100元至200元。目前,如广州地震监测中心等建筑物已采用这一技术,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对此技术很重视,已做出推广的批示
---------
另辟蹊径的隔震技术是将过去传统的“硬抗”技术转变为“软抗”,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所谓“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底部与地基之间,增加适当的缓冲物,使建筑物在受到地震波作用后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弱,同时让建筑物的位移主要由隔震系统承担,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变形非常小,以达到防护目的。一般来说,基础隔震机构的地震反应只是抗震结构的1/4~1/12,大大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度。
????目前应用较多的隔震元件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橡胶支座是由一层钢板一层橡胶层层叠合起来的,并经过加工将橡胶与钢板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隔震支座有很高的竖向承载能力和很小的压缩变形,可确保建筑的安全;第二,隔震支座还具有较大的水平方向上的变形能力,在地震作用下,橡胶垫可以隔离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第三,橡胶隔震支座具有弹性复位特性,地震后可使建筑自动恢复原位。采用隔震橡胶支座的建筑物,设防目标一般可以提高一个设防等级。传统建筑的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设计合理的基础隔震建筑通常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坏或轻度破坏,大震不丧失功能”。
????叠层橡胶支座作为隔震系统最初是在1965年用于伦敦的地铁车站上面的建筑,采用多层橡胶支座防止了地铁的振动传给上部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实际应用,取得很好的防震减灾效果。例如,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发生的洛杉矶地震,震级为6.7级,伤亡超过7000人,损失很大。大多数医院因建筑内部设备损坏而失去使用功能。与此相反,南加州大学医院是一个地下一层、地上七层的隔震建筑。地震中该建筑内的各种仪器设备均未损坏,甚至花瓶也没有一个掉下来。之后的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7.2级“阪神”地震。震区内有两栋基础隔震建筑,一个为邮政楼,一个是研究所。同样神奇的是,基础隔震建筑不仅结构保持完好无损,内部设施也完全正常。广东省汕头市陵海路有一座8层住宅楼,它建成于1993年,不仅是中国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房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基础隔震住宅楼。它虽没有直接经受过地震的考验,但也间接验证了隔震建筑的不同寻常。2006年12月26日,发生在台湾海域的强震也同样撼动了南粤大地,市民普遍有感,而隔震楼中的居民却完全没有感觉到晃动。
133 = =2011/3/14 19:42:00
134 = =2011/3/14 19:44:00
135 = =2011/3/14 19:49:00
广州大学城将建起全国隔震面积最大单体楼,这是大学城的又一项技术创新。记者了解到,该栋楼为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办公楼,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而该栋楼所使用的隔震技术发明者就是知名结构隔震减震控制研究专家、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院士。
新的隔震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水平柔性的夹层橡胶隔震垫,使结构“软化”,降低刚度,以此来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采用新的隔震技术建设的房屋,抗震能力可以提高4—8倍。
广州大学这栋抗震楼建成后有7层高,共需要249个橡胶垫。即使发生特大地震,橡胶垫也可通过水平柔性变形,确保建筑物在强震中不破坏、不倒塌。
周福霖表示,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使用新的抗震技术后,每平方米房屋的造价会增加70—100元,增幅大概为3%—5%。“与很多豪华的室内装修相比,这样的成本并不高,却可以防患未然、造福子孙。”
它的抗震措施(橡胶隔震垫)简单明了,更换修复方便(橡胶隔震垫使用寿命约20年左右),且可使上部结构设计自由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