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暫時還沒有研究可為「同性戀是天生的」下結論
美國一些贊成同性戀的組織〔Parents, Family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 (PFLAG)〕,也同意現今還沒有真憑實據,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
?
其實無論同性戀傾向是否天生,天生也不代表是自然,亦不代表其衍生的行為是正確的。例如天生有瀑力傾向,並不代表瀑力傾向是自然,更不代表其瀑力行為就是正確的。
?
7. 那些後天因素影響引致同性戀傾向??
同性戀是否天生至今仍未有定論,但一些有同性戀傾向的個案則明顯是由於心性成長的偏差發展,主要包括異性戀的婚姻和家庭的關係破裂,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性傾向發展;另外是一些性侵犯的經歷,對性傾向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
綜合一些臨床心理輔導的經驗,下列後天因素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性傾向:
?
.幼年成長過程
.家庭背景
.性格、氣質
.同儕的壓力
.性侵犯及同性間的性經驗
?
一般成長中男孩子都需要透過父親作為他男性的榜樣,從父親身上學習如何成為一位男性,從父親對他的肯定及保護當中感到安全,自由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亦從而感受到愛、肯定和歸屬感,可以透過父親認同自我的性別身份。
?
女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好的父親,透過父親她可以建立對男性的信心。好的母親可以成為她作為女性的榜樣,透過見到當母親是好的,是有尊嚴的,以致她樂意成為女性。此外,在父母彼此相親相愛的關係中,她可以見到兩性婚姻關係的美好。
?
A. 幼年成長過程──兒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臨床經驗,因 著 童 年 時 與 同 性 父 母 之 間 的 關 係 疏 離,會 引 致性 別 身 份 認 同 上 出 現 問 題 (Gender ?Identity ?Crisis),例如有男性因童年時與父親的關係疏離,這些男士的爸爸可能對他們漠不關心、又常常拒絕他們,以致他們性別身份的形成受到嚴重干擾。他們心中便暗暗渴望跟男性有親密的關係,以補償未能從父親得到關心及愛的缺憾。
?
???? 真實個案可參芝麻街、羅仔傑先生與及性身份,《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 58-61頁。
???? 女同性戀可參麗莎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2-29頁。
???? 碧提和博妮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 102-5頁。
???? 男同性戀可參馬修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40-64頁。
?
另一方面,媽媽太過保護兒子,對兒子凡事都管束,亦可能會引致兒子不能建立完整的男性身份。
?
?????????????????? 可參? 腓力的遭遇,《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1-2頁。
?
父母對兒女的性別身份不接納:例如有母親因重男輕女,很渴望生一個兒子,卻生了一個女兒,以致感到很失望及難以接受,女兒可能亦因此於內心深層對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能接納,甚至拒絕。
?
男同性戀可參阿澤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75-8頁。
羅倫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80-1頁。
女同性戀可參? 父親對女同性戀行為的影響,《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0-1頁。
?
B. 家庭背景──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
有些男同性戀者自小與父親關係不錯,但由於母親比父親更有成就及地位,她很驕傲以及不滿丈夫的成就,常常批判、藐視、甚至羞辱他,孩子為父親感到遺憾,而母親更不停提醒他表學他父親,雖與父親關係不錯,但他不能認同於父親的男性角色,甚至為到自己的男性氣質感到羞愧,有些甚至因而對女性感到抗拒。
?
同樣,如果父親常在兒女面前羞辱母親,亦會破壞兒女對女性的尊重。有些女兒因見到母親長期受到父親的欺負,感到母親(女性)非常懦弱,覺得做女性很不安全。她拒絕學她的母親,拒絕成為女性,這也蘊含著拒絕認同自己女性的身份。
?
可參? 柏蒂的情況,《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4-5頁。
?
在一些充滿單性別成員的家庭環境成長,例如:父親早逝,或其他家庭成員(母親、姊姊和妹妹等)大部份都是女性,都會對兒子的性傾向有所影響。
?
當兒童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即自己作為男性、或自己作為女性)感到混亂或出現抗拒,即會出現「性別身份混亂」(或稱「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根據統計(DSM IV),若兒童時期出現「性別身份混亂」而又未能正視及處理,長大了又沒有作任何治療,有75%將會發展出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另外約5-12%會有變性的要求,約1-5%雖是異性戀卻有易服癖,也就是愛穿異性的服裝。
????
C. 個人的性格氣質,再加上同儕的壓力?
有些男性自小身型較矮小或性格比較柔弱,有些女性則比較活潑好動。這本是中性的,亦不代表是同性戀者。但因著同學朋友的取笑,笑他/她們「女人型」、「無男子氣慨」、「基佬」、「男人婆」、「Les」,甚至欺負及排擠他/她們。這都令到他/她們受到很大的傷害,於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對自我的性別身份感到混亂,甚至缺乏了同性朋友之間的關係及認同,這也可能令他/她們日後渴望跟同性有親密的關係。
?
?????????????????? 可參? 性格與興趣,《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1-4頁。
???? 男同性戀可參? 施坦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68-9頁。
?
D.性侵犯及同性間的性經驗?
早年曾有同性性行為的經驗:若男孩受到同性戀的朋友或長輩引誘,曾發生同性間的性行為(同性間性侵犯),這會造成男孩對性別認同有極大的混淆,「他為何會覺得我有吸引力呢?」「為何他撫摸我的性器官會令我興奮?」「是不是我有問題?」他可能會將那次經歷作為日後性幻想的依據,或傾向重複那次經驗,以及發展出同性戀傾向。
?
???? 男同性戀可參韋約翰,《禁果-被污染的性愛》,115-7頁。
?
遭受性侵犯或與異性有惡劣的相處經驗:有些少年因曾經遭受性侵犯,又或於情感方面受到異性嚴重傷害,因而對異性產生反感及憎恨。
?
女同性戀可參麗莎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29頁。
性侵犯(芭拉的故事),《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65-8頁。
鮑珍玲的故事,《恢復真我-掙脫同性戀的枷鎖》,70頁。
女同性戀行為與憎恨及/或懼怕男性的關係,《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5-7頁。
蓮娜的故事,《破碎形象-同性戀的醫治與個人整全》,118-122頁。
?
基本上,同性戀傾向的成因複雜,往往不是單一原因引致。有心理學家嘗試綜合先天及後天的研究,認
為先天因素影響了個人的性格氣質,再加上後天的種種經歷,引致一部份人有同性戀傾向。
?
從以上可見,很多感受到同性間性吸引的人,都不是自己選擇的。
其實他們很多人的內心亦充滿掙扎,需要別人加以體諒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