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科普~勿Pia2008/2/15 15:35:00
金属中的“贵族”——金
砂里淘金
我们为什麼把铁、铝、铜叫做金属,不叫银属、铜属、铁属ㄌㄟ?金属之所以叫做金属,据考证,是由於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发现的第一种金属,是金子。在这以后,人们又接著发现了银、铜、铁、铅、锡、锌等。因为人们看看银、铜、铁、铅、锡、锌,这些东西在外表上和性能上,都有点和金子相似,於是,便把这些东西通通都叫做金属。
人类在八、九千年以前,就发现金了。
金和别的金属不同:在大自然里,大部分金矿就是纯金!而别的金属呢,常常是成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在古代,人们用⊙表示金,因为金子像太阳一样,永远闪耀著金黄色的光辉。
在地壳中,金并不太少,却分布得非常分散。据计算,金在地壳中的含量大约是十亿分之五。你别瞧不起这微小的比例,许多稀有元素的含量比起它来还要少的多呢!
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有金,太阳周围灼热的蒸气里也有金,来自宇宙的使者—陨石,同样含有金。据最近精确实验的测定:海水中含有一万亿分之四的黄金。就是说,在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四公斤的金。
金的比重非常大:一立方米的水,只有一吨重,而一立方米的金,重达十九吨多。
人们正是利用金子的这个特点,进行砂里淘金:用水流冲刷含金的砂子,砂子轻,被冲掉了,金子重,留了下来。
人们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用砂里淘金的方法来从小山般的砂堆里,淘取几颗钮扣大的黄金。
现在,人们采用了先进的化学方法进行“砂里淘金”。氰化钾是头号毒品,半粒米大的氢化钾,足以使人致死。1843年,人们发明了氰化法——用氰化钾溶液来进行“砂里淘金”。
除了氰化钾以外,水银也能溶解黄金。它与黄金生成金属溶液——金汞齐,所以人们也常常使用水银来进行“砂里淘金”。
在铜矿里也夹杂著不少黄金,从铜矿中所得到的金子的价值比铜本身还高。现在人们所用的金子,不少就是从铜矿中提炼出来的。
由於黄金不锈不烂,黄灿灿的,格外漂亮,又非常稀少,於是,变成了金属中的“贵族”。自古以来,人们多把它作为货币。
黄金虽然稀少,可是,采出来的黄金不会像钢铁那样烂掉,所以世界上黄金的库
存量一年比一年增加。现在,全世界已经开采出来的黄金,大约有八万到九万吨,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储存在银行的金库里。全世界金的年产量最高的一年是1970年,这一年(不包括中国)共生产了一千六百多吨黄金。黄金产量最高的国家是南非,它在1975年生产了七百多吨,占当时世界黄金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四。
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虽然是黄色的,有时候也会变成绿色或蓝色。黄金极富延性与展性,可以把它锤成十万分之一毫米甚至更薄些的金箔。这样薄的金箔,看上去就是绿色或蓝色的。
如果你把一张极薄的金箔盖在你现在看的资料上,你照样可以往下念下去,因为极薄的金箔是透明的。同样的,也可以把金拉成极细的丝,细到用禸眼很难看见,一克金可以拉成长达四千公尺的金丝。
有趣的是,极细的金粉构成的胶体溶液,却是红色的!著名的红色玻璃——金红玻璃,便是把极细的金颗粒分散到玻璃中制成。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这有两层意思:第一、金的熔点很高,为摄氏一千零六十三度,与铁的熔点差不多,火不易烧熔它;第二、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任凭火烧,依然是金光灿灿,并无半点锈斑。
金在空气中完全不会生锈。黄金只有浸到最厉害的酸——王水(三体积盐酸与一体积硝酸的混合物)中,才会被锈蚀、溶解,变成氢金氯铬酸。氢金氯铬酸是一种黄色的针状晶体,非常漂亮。
在过去,黄金最主要的用途便是用来制造货币和首饰。然而现在,黄金却已从首饰店走出来,走向工厂、实验室,成为工业的原料。在1975年,用於工业的黄金达九百多吨。其中有不少黄金被用制作金笔尖。
拧开你的金笔瞧瞧:金笔尖的“脸色”似乎比黄色要红润一点!这是因为制造金笔尖的并不是纯金——纯金太软了,而是用金的合金——金铜合金。
在黄金中掺一些铜,可以使黄金变的坚硬一点,而颜色也红一些。含铜越多,合金就越硬。
在金笔尖上,常常写著“14K”或“14开”的字样。“K”即“开”,就是只在二十四分合金中金的份数。“14K”或“14开”,便是说在二十四分合金中有十四份是金。
黄金还与电子计算机(电脑)攀上了“亲戚”:现在,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是积体电路电子计算机。积体电路就是把许许多多电子元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高度集中在一起。在指甲盖那样大小的积体电路中,集中了几千个电子元件。这样一来,就使电子计算机(电脑)的体积大为缩小,用不著占很大的地方。在那麼小巧的积体电路中,用什麼样的导线连接那麼微小的电子元件呢?人们看中了黄金——黄金的导电性能很好,不会生锈,又能拉成很细的细丝,於是,人们就在显微镜下,往积体电路上焊接比头发还细得多的金丝。这样一来,古老的金属——黄金,跟现代化的新科技——电子计算机(电脑)成了亲戚。
另外,在医学、精密仪表、航空工业、人造卫星等方面,也要用很多黄金。
金属中的“贵族”——银
月亮般的光辉
与金子一样,银子也是金属“贵族”中的一员。人们大约在五千多年前便开始与银打交道了。在大自然中,有纯的银块,也有许多银的化合物。据记载,人们曾经找到一块十三吨多的银块。
银子一点也不怕氧气,它即使在空气中放上几千年也不会生锈。然而,银子却很怕硫磺。如果你用硫磺粉擦银子,银子表面就会发黑——生成黑色的硫化银。银子在空气中放久了,表面会逐渐发黑,就是由於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硫化氢,与银作用生成硫化银的缘故。
1902年2月,在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岛上,各种银器在几天之内都变黑了。当时,人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是感到非常惊讶。到了这年5月8日,岛上的培利火山突然爆发,人们毫无准备,结果两万八千人死亡。事后,人们才明白,火山爆发之前,空气中弥漫著硫化氢气体,它与银器起化学作用,变成黑色的硫化银。这本是火山即将爆发的一种预兆,可惜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个道理,以致无视大自然的“提醒”,没有即时疏散,受到了损失。
在金属的一家中,要算银的导电本领最好了。银导线,几乎是电流通行无阻的道路。不过,银太贵了,人们并不经常使用银质导线。如今,人们在积体电路中,除了用极细的金丝做导线,也用极细的银丝做导线。因此,银子现在也跟计算机(电脑)攀上了“亲戚”。
内蒙古的牧民们很早就发现,马奶放在普通的瓷碗里,过几天就会发臭,可是,放在银碗里的马奶,却好多天都不会坏!这是什麼什麼原因呢?原来,银能杀菌!你会问:银是不溶於水的,怎能消毒呢?其实,世界上没有一种绝对不溶於水东西,只不过溶解得多少有所差别罢了。
银是能溶解於水的,只不过溶解得极少,所以我们平常很难发觉。可是,这一丁点儿溶解在水里的银,足以杀死水里的微生物了。
现在,有些医院就使用银纱布和银药棉(在纱布和药棉上预先涂上一层银或洒上极细的胶态银粉),敷在伤口上来杀菌。
银,既漂亮又不易锈蚀,所以人们常常派它去“保护”别的金属。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金属用品,被镀上一层薄薄的“银衣”,就又漂亮又不容易损坏了。现在,每年都有不少银用於电镀工业。
银和摄影
有一件事很令人遗憾:人们谈起岳飞、曹操、文天祥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只知道他们的名字与史迹,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样的长相。在中国发行的祖冲之、张衡等古代科学家的纪念邮票上,他们的长相,都是画家们自己凭想像“创作”的!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机,所以不能留下他们的真面目。
到了十八世纪末,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一种白色的银的化合物——氯化银,具有感光性能。当时,他在硝酸银溶液中加人盐酸,得到了白色的氯化银沉淀。如果把这氯化银放在日光下晒,它很快就变黑了。
舍勒的这一发现,引起了英国化学家威吉乌特的注意,他在1802年把氯化银涂在白纸上,制得了世界上第一张印相纸。他把一个硬币放在这白纸上,放在太阳下晒。当他把硬币拿走之后,白纸上就“印”上了硬币的长相:黑色的纸,中间是一个与硬币一样大小的白色的圆。原来,相纸上的氯化银在阳光下分解,变成黑色,而中间放著硬币的地方,因为阳光被遮住了,依旧是白色。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照片。
这样的照片不能长久保存,因为中间那块白色的地方在取走硬币之后,仍受到光线照身寸,不久也变黑了,整张照片全部变成黑色。再说,那时候还没有照相机,也不能拍下各种景物的影像。
直到1839年,法国的著名画家达克拉才发明了照相术。那时候,达克拉丢开了画笔,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买了许多透镜和化学药品,日以继夜地在一间黑鸦鸦的房子里,摸索著进行试验。几个月后,达克拉终於发明了照相机。
达克拉在照相机前面安装了只“眼睛”——凸透镜,使光线聚拢起来。在透镜后面,装了一块感光板,这感光板是一块铜板,上面镀了一层银子,然后放在水银上蒸了一会儿制成的。
达克拉所发明的镀银铜板,是最古老的照相底板。它的感光性很弱。
在那时候,去照相简直比理发还要麻烦:人们得一动也不动地坐在照相机前面,待上半个多钟头。有时候,甚至还得在脸上涂满白粉,以增强反身寸光。
这样的照相机,别说赛跑、跳水的镜头没办法拍,就连静坐在那里的人,也拍得
模模糊湖的。为了增强人脸上的亮度,那时候都是坐在强烈的阳光下拍照,人们受不了阳光长时间的照身寸,不得不眯起眼睛来,所以,拍出来的人像总是像在睡觉似的。
直到发明了用溴化银代替镀铜银板,才使照相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溴化银对光线异常敏感,在照相底片上,涂有一层溴化银,当照相机的快门一开,在几十分之一秒或几百分之一秒那样短暂的时间里,外面的光线透过镜头,一下子闯人底片,溴化银马上就分解了:光线强的地方分解得多,光线弱的地方就分解得少。
这时候,像还没有显现出来,只是隐约可见;为了使它明朗化,人们接著把底片进行影像处理。显影之后,还要对底片进行定影处理,洗去那些没有感光的溴化银。最后,再把这张底片用清水一冲,就行了。
在底片上,人是个“黑人”。这黑色的玩意儿是什麼呢?是银!银,本来是银白色的,但极细的银粉却是黑色的。不光银是这样,许多金属的细粉,也都是黑色的。原来,颜色与颗粒大小有极密切的关系ㄌㄟ!
在底片上,光线强的地方,溴化银分解得多,沉淀出来的银粒就多,颜色也就比较深;而光线弱的地方,颜色就浅。
把底片印到照片上,那又是倒个样儿——黑的变白,白的变黑。
电影也是与银分不开的:电影胶卷,就是在胶片上涂了溴化银等感光药剂做成的。
现在,报纸上每天刊载著来自天南地北的照片,“画”出了世界日新月异的面貌。在电影院里,放映著各式各样的新闻纪录片、故事片、美术片与科学教育片。这白布上的舞台,成了教育人民的好课堂。
每年,全世界有成百吨的银子,用於电影与摄影事业!
电器化的支柱——铜
工业上离不开的铜
在工业上,到处都需要铜和铜的合金。不论是制造汽车、火车、机器或武器,都少不了铜。使用铜最多的地方,是电气工业和国防工业。例如:制造一百万发子弹,需铜十四吨。
美丽的“金发”
一家外国杂志编辑部曾经收到一个奇怪的包裹,拆开一看,里头竟是一束柔软的“金发”。在包裹里找到了说明书,才知道这是一束极细的铜丝!这束金发般的铜丝,原来是一个冶金研究所制成的。他们用一滴水那样大小的纯铜,拉成了长达两千米的细铜丝。自然,这麼细的铜丝,不是用来装电灯的,而是用来制造袖珍半导体收音机。
纯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纯铜不仅可以拉成细丝,也可以打成看似透明的铜箔,风一吹,就飞起来了。
纯铜的导电、导热本领也是非常好的,仅次於银。在电气工业上,到处都离不开铜。电线、电扇、电铃、电话,都需要大量的铜。
现在,世界上每年生产的铜有百分之五十是用於电气工业。不过,电气工业上所需要的铜, 都非常的纯,含铜常常要求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如果铜中含有一丁点儿杂质,就会大大降低它的导电效果,而消耗电力。
铜镜
青铜镜,是镜子的老祖宗。在中国,很早就有青铜镜了。1976年春,在河南殷墟发现了青铜镜——这是中国现在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镜,距今三千两百多年了!
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里所说的“以铜为镜”,指的便是青铜镜。在描写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木兰辞》里,有一句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镜,也是指青铜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和纯铜不一样,青铜有一副黝黑的脸膛。青铜,常常被人们用来铸造塑像和各种器具。特别是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不论是工具、祭器还是兵器,都是用青铜来铸造。在历史上,这一时期叫做青铜器时代。
现在,虽然人们不用青铜来做器具了,然而,人们在铸造塑像的时候,仍然离不开青铜。因为青铜有一种突出的特性:热缩冷胀。很多金属在受冷后都要收缩,而青铜在受冷后却会变胖——膨胀起来。这样,青铜铸造出来的塑像,眉目清楚,轮廓正确。
在青铜中加人百分之五到十二的铝,可制成铝青铜。铝青铜很耐磨。不过由於铝青铜格外漂亮,看去金光闪闪,简直像黄金,因此,人们往往用它冒充金子,制造首饰、纪念章、金粉、金箔。那些硬皮大本书的烫金大字,那些金光闪闪的徽章、别针,都是用用铝青铜做的。
铜管乐器的主角
节日里,锣鼓喧天。那锣、钹、铃、号,都是用黄铜做的。甚至号角、口琴的簧片也都用黄铜来做,这是因为黄铜受震动后,能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来。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中国很早就会制造黄铜,中国许多古代的硬币,都是用黄铜铸造的。
黄铜很硬,而且不易锈蚀。在国防工业上,黄铜大量地被用来制造子弹壳。
黄铜的颜色很像黄金,和铝青铜一样,黄铜也常常被用来“冒名顶替”黄金,制成金粉、金箔和金漆。
并不是“银德”
不仅有像金子一样的铜合金——黄铜,也有像银子一样的铜合金——白铜。
白铜雪白银亮,是铜和镍的合金。
中国早在西元1751年前一千多年,就学会了用铜和镍来制成白铜。现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还把白铜称为“中国石”ㄌㄟ。
在十七、十八世纪,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广州购买了各种白铜的器具,远销德国、荷兰、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后来,德国人学著中国的方法,大量地进行仿造。所以在过去,有人把白铜称为“德铜”。其实,白铜的祖国是中国。
铜的“面纱”
铜壶、铜锁、铜徽章等,日子长了,都会披上一层黑罩衣。为什麼它们表面会发暗呢?
这是铜生锈啦!铜的这层锈叫做氧化铜,它跟粗松的铁锈不一样,能紧密地贴在铜的表面,保护铜。在普通的温度下,金属铜不与乾燥空气中的氧气产生反应。如加热后,铜的表面会逐渐变黑,也就是生成了氧化铜。
铜还能和二氧化碳、醋发生作用,生成铜绿。有一些青铜塑像、铜器表面,常常生著绿色的斑点,那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铜作用后生成的铜绿。
铜绿是有毒的。用铜锅烧菜,锅外经常用火烤,既接触高温又接触二氧化碳,锅内烧菜——常常和醋、盐、水打交道,在“内外夹攻”之下,很容易腐蚀而生成铜绿,跑到食物里去。为了防止铜锅被腐蚀,人们常常在铜锅内壁镀上一层锡,因为锡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锈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