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8条/页,1页
1楼主 hh2008/2/23 1:45:00
Jr家文化探源:汉晋美少年文化及对日本“美少年”文化的影响
凡事必有产生其的原因,没有无因之果。今天美少年文化在中华文化圈基本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从东北角的日本、韩国到西南角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对于美少年的喜爱和崇拜,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浪潮,这风虽然不能说盛,但其风头强劲,让人不能忽视。其实古代各朝和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确有暗合之处,读中华文化圈的历史,有时会让人感慨现在的流行风尚,往往也是“古已有之”,绝不像新新人类自以为的那样完全割断传统、自创天地。Jr家也是如此,必有产生这种文化的渊源,现在就请我们一起来共同探寻一下ji家文化的渊源吧,当然其中所言仅为一家之言。若有高人,见解独到,不妨发到本贴下面,大家一起在本贴中讨论。
天地玄黄,太初有道,阴阳初分,遍人寰宇,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于是世间有了男女。然而,女娲娘娘在造人之时,也有偏心,有人造的美貌,有人作的丑陋,(女娲娘娘也有累的时候,要做到个个精益求精也算是为难了她),偏偏就有这样一部分少年,他们的美貌堪比日月,即使美女在他们面前也逊色三分。美女自然惹人喜爱,而美少年则更让人难以释怀。翻开历史古籍,历朝历代都不乏关于美少年为世人所崇拜、为帝王所青睐的记载。估计真的要追本溯源,恐怕要一直找到三皇五帝时代,然而,这股风潮最为强劲的时代,恐怕要数中国的汉晋时代。
现代的陈雨生、潘伟伯、古巨基之流的帅哥或者是日本的薮宏太、鲇川太阳、小光走到大街上,就能聚拢一帮人围观,站在台上就能引起小女生们一片尖叫。而在汉晋时代,这样的偶像巨星也是不乏其人的。在汉代在晋朝,这样的偶像巨星也不乏其人。
其实汉代的美少年文化已经风靡,不仅当时的女孩们追捧着这些偶像,士大夫、武士阶层也比较盛行这种文化,就连皇帝本人也是非常喜欢年轻貌美的臣子。不过,汉代的美少年的要求有点高,不仅要求人要耐看,而且才艺上还要过人,中看不中用的,肯定不行,而且这位美少年一定要有挫折感,命运越挫折的,越有味道。(后来这种大汉军魂强烈的影响了日本)由于当时是中国开疆辟土的时代,全国上下对武将是比较青睐地,一位年轻英俊的将军必然会让小姑娘们格外心仪。汉武帝的宠臣,卫青就是一位美少年,据《史记》记载,当年,汉武帝见卫青生得俊美,于是大加提拔,当然,卫青不是花瓶,这位仁兄的武功实在卓著,数次北伐,歼灭了匈奴的数十万骑兵,为中华帝国的领土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不容否认地,而霍去病更是一位不得了的美少年,而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更是不在卫青之下。而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更是将他永远的定格在了一位功高日月、英姿勃发的美少年这样一个形象。试想一下,这样才貌双全的少年,每次出征回来,八水长安城中自然会有不少小女生前来围观,向她们的少年将军抛去她们的爱慕之心。不过历史总是变化,汉代的偶像是军人,我们不妨称为武士化的美少年,而晋代的偶像恐怕就是大学生了,我们不妨成为文人化的美少年。(崇拜文化水平高的美少年)
比如西晋有名的才子潘岳,他不仅能用优美文体撰写奏章辞赋,更兼生就了一副好皮囊。他容貌俊美、身姿修长,有玉树临风之态、飘逸飒爽之姿。洛阳城里的女士虽然未必会仔细阅读他的华丽文字(不过这点不可少),但看其曼妙风姿,就毫不犹豫地将他视为偶像巨星。当潘岳手持弹弓,周游于洛阳城中的时候,女士们往往蜂拥而至,而且见到偶像后情绪非常激动,手拉着手把这个帅小伙围在中间,向他温柔地抛掷新鲜水果。潘岳出门,往往满载新鲜水果而归。潘岳此时的神态想来和戴个墨镜被粉丝们团团围住的明星相仿:几分矜持,几分自豪,又兼有少许紧张。表再迷信什么古代女人都为礼法所拘,洛阳城的女士们偏不信邪,她们大大方方地向自己的偶像投掷水果示爱。她们的情郎、丈夫,想来也和现在的男人想法接近:反正这些偶像高高在上,你再喜欢人家也够不着,不至于有出轨之虞,自可大度地容忍。
这些偶像很能反映社会的审美趋向。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年轻人把高仓健当成偶像,流行装酷,一个个沉默寡言,一脸坚毅状,大家看了都说好,帅呆了,但这样的人在晋朝可是吃不开的。林志颖、郭富城这样的勉强也只能是可以胜任,晋朝流行的偶像普遍女性化,容貌秀丽,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比较奶油相。而且这些偶像一般都比较嘴碎,爱说话,最喜爱的娱乐就是聊天。沉默寡言的黑脸汉子在晋朝不受欢迎。王宝强、李幼斌、陈道明这样的就更靠不上边儿了。
天庭饱满,地角方圆,鼻直口阔,目似朗星,这往往是我们对美男的描述,但对晋朝大众偶像这么说就适合了,应该改成:“眼见此人肤如凝脂,唇赛点朱,面似月下白玉,腰如风中杨柳,口嘘兰麝,体溢芳香,端的一个好皮囊!”这话用在貂禅身上,恰如其分,用在魏晋男偶像身上,也无不妥。晋朝张翰曾作过一首《周小史》,如此赞美一个男孩:“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这可不是一个女性化的形象,那可是一个相当女性化的形象。当然,这个周小史未必真实存在,很有可能是张翰按照自己的理想杜撰出的美少年,但是却是当时审美观的真实体现。现在的电影电视中,这种风格的帅哥也大有人在。周小史倘若活到现在,估计混个快男,或者红楼选秀什么的不成问题。这充分说明一千多年来,人们审美眼光的变化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晋人士非常看重人的相貌和风度,翻翻《晋书》,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人的容貌风采的。按照当时的评价标准,帅哥首先要白,最好比女的还白。比如王导的皮肤就非常白皙,手拿白玉柄麈尾,手和玉浑然一体,大家看了都很羡慕。称赞起男人,也往往用“玉人”表扬其白皙。许多玉人或者想当玉人的男人,就坚持在脸上抹粉,前面说的何晏,就是一个典型。抹粉的风气相当流行,按照当时的说法是这些男人“胡粉饰貌,搔头弄姿”。
那个时代的男孩也喜欢使用香料。比如著名文人韩寿就拿着情人馈赠的香料猛用,周身香喷喷的,觉得很潇洒。其实不仅是文人,就连指挥淝水之战的大将军谢玄,年轻的时候也特别喜欢香料,天天手里拿个香囊。如果能再柔弱几分,那就更妙了。晋朝人觉得男子如果慵软无力,就能平添三分优美,“弱不胜衣”并非为女子所独擅,它也是帅哥的美德。(不知道Jr家的孩子们是否也涂香水呢?)
卫玠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美男子,在他身上集中了晋代美男偶像的一切重要特征:美貌、白皙、优雅的谈吐以及淡淡的冷漠与哀伤。卫玠又在最灿烂的年华里死去,这使他在人们心目中逃月兑了岁月的罗网,永远是那个清秀俊美的青年。死得适逢其时实在也是一种资本,倘若卫两鬓斑白、偻腰躬背之时才溘然辞世,他的形象也就会大打折扣。
卫玠被晋朝人视为偶像的极致,直到多年以后,人们称赞人秀美的时候还以他为标准。很多年后,出过另外一个小帅哥杜又,此人“面如凝脂,眼如点漆”,也是神仙中人,飘逸洒月兑那是不消说了。但是评价者说:“嘁,他怎么配和卫玠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卫玠出身于名门世家。祖父卫乃是西晋权臣,还因为曾斩杀邓艾,在《三国演义》里亮过相。卫玠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出落得秀美动人。这个小少爷坐着敞篷车到洛阳市区闲逛时,看见他的人都感叹这孩子真是“玉人”,招呼亲朋好友来夹道观摩,据《晋史》说:“观之者倾都。”成人以后,更是饱受夸奖,有人说他像玉一样圆润,又有人说跟他走在一起,仿佛身边有一颗明珠,把自己映衬得像个猪头。
光是俊美,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偶像巨星。现在小帅哥要想成为大众偶像,总要会唱两嗓子才好,晋朝人不像现代人那样迷恋流行歌曲,他们更喜欢凑在一起聊天,所以晋朝的偶像一定要会夸夸其谈。卫玠就很会谈天,说得非常动听,而且似乎有和别人畅谈人生哲理的瘾。但他身体非常虚弱,是古代病才子的典型,话说多了都能病倒。他母亲为他的身体担忧,不许他和人随便聊天。碰到特别隆重的日子,大家凑在一起,恭请他破例发言,他俯顺众情,当当当一通说,听众无不欢喜赞叹,歌迷们听刘德华现场演唱《忘情水》,其喜悦之情也无以逾之。名士琅邪王澄,也是个谈玄说道的高手,听到卫玠一通侃侃而谈,就当场“叹息绝倒”。这一点倒是跟日本的今天jr家很像,节目开始一段歌曲后,中间很大的一段内容其实就是在侃大山、做游戏。
后来西晋沦亡,五胡乱华,中原大地成了尸山血海,卫玠和母亲避难南下,经过一番辗转,来到了建康城。这一下建康可轰动了。这还了得?卫玠来了!就是那个帅得没法说、说起话来勾人魂魄的卫玠啊!建康城的“粉丝”集体出动,把卫玠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玠就在那里不断地向大家挥挥手,讲两句,场景酷似现在的演唱会。大家都知道,一场演唱会下来,偶像的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在举办演唱会之前,往往要提前好几周做体能训练,怕到时候吃不消。如今卫玠这个男版林黛玉平日就病歪歪的,连谈天都得限制,又如何架得住这众多“粉丝”的围堵追捧?当即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当时人都说卫玠是被“粉丝”们活活看死的,芳龄只有二十八岁。
晋朝人的审美观在我们看来可能太过文弱委靡,而汉朝的审美观则十分刚强,但是如果反观自己的时代,我们会发现,在现代,审美的中性化也无处不存,而80年代以前甚至是建国初,则以刚强型审美观为主。不过这种审美观却在1800多年前飘洋过海到达了日本。并影响了日本接下来的1800多年的审美观。
公元3世纪到公元4世纪,天朝衰颓,五胡乱华,中原大地变成了人间地狱,面临着蛮族的人侵,不少汉人纷纷南下,退守江南,以图再举。而在朝鲜半岛、幽州、冀州、并州这一带的汉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早在公元3世纪,南下的路便已经被胡人所截断。而北面的慕容鲜卑、段氏鲜卑、拓跋鲜卑、高句丽、百济等族又在背后威胁着汉人生存,于是赢弓月(史称弓月君或融通王)、刘阿智(史称阿智使主)等人分别率领秦人集团、汉人集团、新汉集团东渡大海来到日本列岛,得到了所谓的应神天皇的接待。这些中原集团来到日本列岛后,倒也非常的得势,秦人集团的首领秦公酒甚至干脆诛杀了葛诚天皇而拥立远飞鸟宫的履中天皇,当然这个履中天皇很有可能就是秦人集团的孩子。而秦汉集团也与先来到日本的吴集团、越集团等部族联合打击熊袭人、土蜘蛛人等部落,并建立了联盟式的大和政权。而秦汉集团的人也自然在大和政权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既然上层人物中,秦汉人占据了主流,那么中原的文化也自然就要影响到日本当地的文化。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对于来自中原的文化不仅是愿意接受,而且是相当的愿意接受,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典籍、制度,日本都是认真引进,于是晋代的美少年文化也自然成为日本人所学习的内容。
也许是秦汉集团在日本的势力过大(当年日本本地的人口大概也不过是十几万人,而弓月君的秦人集团就来了6万余人,阿智使主的东汉集团也来了7万余人,如果加上其他早年来此的齐燕集团、吴越集团等族或者后来到的新汉集团、新唐集团、宋集团恐怕人的数量还要更多),也许是当年秦汉帝国给日本岛国留下的印象太深,也许是日本本地的连年战乱,使得人们对美少年的观点更倾向于认同秦汉的那种美少年文化,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认同晋代的美少年审美观,而是说晋代的美少年观由于当时的日本仍处于战乱,于是人们对美少年的标准更偏向于武将的角色,而尽管这两种审美观在中原大地有着时间差异,而到了日本后,汉晋审美观也就逐渐相互走向融合。不过到了平安王朝时代,人们的美少年观点就变成了晋代美少年的审美观,而到了日本战国时代,武士化的“美少年”审美观再次成为了日本的主流,当然德川幕府以后的日本直到今天的日本,美少年的才艺又是以音乐和演讲为主了。而Jr家文化恐怕也正是由此而生。
首先符合这个标准的就不能不说是,生于十二世纪平安末年的源义经,他可以说是一个汉晋美少年文化的合体。最开始看《平家物语》时,里面并没有提到义经如何如何美貌,倒是他的智慧和勇气以及悲剧性的结局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源义经是源赖朝的弟弟,奉赖朝之命攻打平氏家族。义经骁勇善战,最终于坛之浦一战中消灭了平氏势力,平家灭亡。然而,战功卓著的义经受到了哥哥赖朝的猜忌,不得不四处流亡,躲避赖朝的追杀,最终在东北的奥州陷人包围,义经自煞身亡。这之后的数百年间,义经成了各种戏剧、小说、民间传说的男主角。传说中的义经是一位身材纤细,带女孩子气的少年,有着长长的睫毛,随身带着一支笛子,独坐吹着忧郁的曲调。很难想象这样看似柔弱的少年会成为一军之将。然而,日本式的“美少年”总是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且往往带有某种不祥的意味。牛若丸(义经)使用这种“神奇”的力量击败了巨人一般的弁庆,并使后者死心塌地的跟随他直至最终战死。关于身材小巧的主角战胜体型庞大的对手的故事,在日本屡见不鲜。以精神战胜力量,以技巧战胜肌禸。日本人发明了柔术也不无道理。在战场上面对体型大于自己的俄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那些日本士兵的心中,想必也有这样一股信念在支撑吧。 最终,并非是长得美而成为“美少年”,“美少年”一定要有波澜的人生和夭折的命运。岛原熊熊烈火中年仅十六岁的领袖天草四郎时贞,新选组号称剑术第一却身患肺结核辞世的天才少年剑士冲田总司,都成为“美少年”的典型而被人们广为传颂。这也许是秦汉精神在日本的延续,可惜的是要么秦汉集团在东渡日本后忘记了祖先们的内涵,要么是在流传中,日本人不懂得变通,他们并没有学习到秦汉精神的真谛。当然,在中华的本土,秦汉精神也消失殆尽了。
2 hh2008/2/23 1:46:00
不过日本的美少年的欣赏的主流则不像中国那样,可以说是男女参半。不仅少女们对之欣喜,连封建领主们对这些美少年也是宠爱有佳。拥有如少女般美貌和纯洁、能够勇猛作战的“美少年”,不仅仅能够开疆拓土,还能够满足领导的审美享受,何乐而不为呢?向日本所谓的英雄织田信长、今川义元、武田信玄、德川家康哪一个身边不是有着一个或多个美少年。日本的森兰丸和织田信长就有“断袖”之嫌,今川有菊丸、武田有平忠、德川有神原小平太,更有人说兰丸在本能寺是“殉情”而死。到了江户时期,同性恋在武士阶层中广为流行。大岛渚导演的电影《御法度》,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新选组血风录》,描述的就是新选组内部的同性恋的故事。松田龙平扮演的男主角加纳惣三郎是有着女人般俊秀的面庞和细嫩的皮肤的“美少年”,加人新选组只是为了可以杀人而已。然而,他的到来激起了轩然大波。影片描写了几个武士同加纳之间的“交好”,彼此的争风吃醋,以及近滕勇、土方岁三和冲田总司等几个新选组重要人物复杂的心理。“御法度”,本含有“禁忌”的意思。然而,这种禁忌却被武士之间自由的恋爱所打破。应该说,同性恋在日本从未被看作一种罪恶的越轨行为或一种病, 在武士权力鼎盛的时期里,女人被蔑视为下等人,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有男人之间的爱情才配得上一名真正的武士。所以,在好几个世纪中,同性恋不仅受到宽容,甚至被作为一种更纯洁的爱情形式加以鼓励。(本段可以删除)
与美少年的爱情是日本女孩的所追求的。三岛由纪夫在论《叶隐》时写道:“美少年体现了一个理想的形象——他实现了一种未吐露的爱情的理想。”即便是现在,与美少年相爱也充斥于少女漫画之中,作为一种纯洁、不变的爱情形式为万千少女所迷恋。或许在女孩子看来,不男不女的“美少年”更是一种理想的存在,这意味着拥有接近永恒的美貌以及不必变为成年妇女而接受生活中顺从的角色。在CLAMP的少女漫画《圣传》里,主人公阿修罗干脆就失去了性别,他与阿修罗王之间的感情也许就是女孩子心中最纯粹而理想化的爱情吧。
日本人喜欢“美少年”,就如同日本人喜欢樱花一样。“美少年”的人生就好像樱花,绚烂而生,绚烂而死。青春之美来自它的短暂,“夭折”是“美少年”注定的命运。三岛由纪夫在《春雪》中对男主角松枝清显的描写:“十三岁的清显实在太美了。同别的侍童相比,即使不偏心眼,清显的美也是超群出众的。他的双颊白里透红,眉宇间荡漾着一抹秀气,那双依然充满稚气的大眼睛,在长睫毛的陪衬下放身寸出炯炯的黑光,实在艳美极了。”然而,这样“艳美极了”的清显,却在二十岁就忧郁死去了,死的时候依然“显得美艳到极点”。在这部长篇巨著四部曲(三岛的绝笔之作《丰饶之海》,共四部,分别为《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的最后,清显的情人聪子和好友本多都已经老迈,聪子对尘世的一切寥无记忆,本多走向老丑的绝境。作家情不自禁的道出:“人是要死的,禸体是要衰老的,为什么要等到老丑才死呢?”三岛由纪夫日益感到自己禸体的衰老,终于选择了自我了结生命,实践了自己的理念。要说这一点,不能不让我们想起了前面说到的英年早逝的卫玠,看来早在汉晋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现在人的时尚也不过如此。
? ?? ? 《叶隐》中有一句话:“崇拜美少年的最终意义是崇拜死亡。”唯有死亡,才是保证青春完美无瑕的唯一纯洁而恰当的结局。西鹤的一个同性恋故事是这样开头的:“最美丽的花草、树木因其花朵妖艳而枯萎。人亦如此,许多人长得太美了因而死去。”在这个故事中,年轻的主人公身穿绣有秋天花朵的白丝绸和服,自言自语道:“在这个世界上,美不可能持久。我很高兴趁我年轻、美丽,我的容貌尚未像花一样凋落时死去。”然后他就举刀划开了自己的肚子。要是我们也能凋谢,如春天的樱花一样,如此纯洁、绚丽。??这是一位22岁的“神风特攻队”队员在出发前写下的俳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只有日本会出现这种无数年轻的士兵驾驶着战斗机撞击敌舰的疯狂场面。海面上响起的巨大的爆炸声连带着耀人的火花,日本人称其为“樱花”……
即使是今天,在日本的动漫作品和游戏中依然常常见到这些“美少年”的身影。在演艺界最受欢迎的男明星中,也总能看到或秀美、或妖冶的面庞。如同樱花一样,“美少年”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现象之一,反映了日本人对于青春、对于生命以及对于死亡的认识态度。而这也是日本文化中最令人深深为之着迷的地方,汉晋文化影响了日本文化,汉晋美少年文化的融合哺育了日本美少年文化成长,并最终孕育出了一个美丽的果实,这就是j家文化。
26 ...2008/2/23 7:08:00
JD
cos没到家 小白装资深
34 kya2008/2/23 11:03:00
汉武帝见卫青生得俊美,于是大加提拔,当然,卫青不是花瓶,这位仁兄的武功实在卓著,数次北伐,歼灭了匈奴的数十万骑兵,为中华帝国的领土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不容否认地,而霍去病更是一位不得了的美少年,而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更是不在卫青之下。而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更是将他永远的定格在了一位功高日月、英姿勃发的美少年这样一个形象。试想一下,这样才貌双全的少年,每次出征回来,八水长安城中自然会有不少小女生前来围观,向她们的少年将军抛去她们的爱慕之心。
===============
喷你个大加提拔……作者是野猪黑还是卫帅黑!?如果没有上林苑卫帅的出色表现,有啥好提拔的,野猪提拔过李延年么!?人家更是长得大大的美!提拔过韩嫣么?别提那啥将军位子,根本就是套住韩嫣在身边而已。在野猪心里面,始终是能力高的人该提拔,和他相貌无关!!
最后花痴一下卫帅和小霍…………~OH YEAH~
5858条/页,1页
1